{{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MENU CART {{currentCart.getItemCount()}}
他們的十年:2014 - 2023 中國設計進行時

他們的十年:2014 - 2023 中國設計進行時

NT$1,750
{{shoplineProductReview.avg_score}} {{'product.product_review.stars' | translate}} | {{shoplineProductReview.total}} {{'product.product_review.reviews' | translate}}
{{amazonProductReview.avg_rating}} {{'product.product_review.stars' | translate}} | {{amazonProductReview.total_comment_count}} {{'product.product_review.reviews' | translate}}
Quantity Product set quantity
The maximum quantity per submit is 99999
This quantity is invalid, please enter a valid quantity.
Sold Out

Not enough stock.
Your item was not added to your cart.

Not enough stock.
Please adjust your quantity.

{{'products.quick_cart.out_of_number_hint'| translate}}

{{'product.preorder_limit.hint'| translate}}

Limit {{ product.max_order_quantity }} per order.

Only {{ quantityOfStock }} item(s) left.

Please message the shop owner for order details.

Description

他們的十年:2014-2023,中國設計進行時
by magazine into 

受“設計上海”邀請,magazine into 特別呈現《他們的十年:2014-2023,中國設計進行時》。近十年來,中國設計行業進入鮮活、蓬勃的發聲期。大量的設計師、品牌湧現在中國市場,海外品牌、設計師也在這片獨特的土地上進行探索與嘗試。本書以10年為線索,訪問40位具代表性的國內外設計師、品牌創始人、從業者。他們分享了自己近年來在這個領域的嘗試,也構成了中國設計行業十年的縮影。 


「36組人的回憶,個體匯集而成的生態」


大概2019年,magazine into還在創刊籌備期。團隊頭腦風暴時,會在白板上寫下想做的選題。那個時候,我們對into是一本什麽樣的設計雜志還不是那麽清晰,但已經寫下了“記錄中國設計行業”這樣一句話。

我記得,在我們的眾多選題里,有一個曾經是創刊號的候選選題“中國設計十年”。在我們的感知里,這短短十年間,中國設計和它所在的文化背景所呈現的奇妙特性,恰恰催生了magazine into的出現。但怎麽呈現十年才足夠豐富、足以稱之為“記錄”?大量的人物訪問必不可少。做了一番調研後,礙於選題過於龐大,我們暫時把它擱置了下來。

去年,“設計上海”的譚卓找到我們。2023年是“設計上海”的十周年,“設計上海”團隊想要做一本書:“深入探討中國設計10年的變化,也探討在中國文化的語境下,如何定義好的中國設計。”一下子,我將那個久遠的、擱置的選題拉了出來。

有趣的是,2019年我們在做選題調研時候,團隊夥伴討論過:怎麽才能最快了解每一年中國設計在發生什麽?最後我們的笨方法之一,就是逐年翻閱設計上海的參展商名單,並按圖索驥地看大量展訊。這一次,當我們策劃這本書的時候,這個思路依然可行。於是,關於這本書的框架,很快就敲定下來。

幾輪篩選後,最終我們定下了36組受訪者的名單。他們包含了不同身份的受訪者,既有國內外的設計師也有中國品牌,還有代理商、海外的品牌方和品牌代表等等。在過去十年里,他們都在中國這個新鮮而還未有規則的市場上,摸索著自己的方法。

我們想呈現的,是這些生動的個體所匯集形成的一個生態。在這十年里,他們以各自的境遇為出發點,奇妙地交匯於一個新鮮行業之中,並一起推動、也見到了這里所發生的點滴然而湧動的變化。


「沒有刻板印象,不那麽常規的目錄」


在整本書的最開篇,我們做了一個不那麽傳統的目錄,這最初來自於編輯龍玲的想法。在幾次選題討論會上,自然而然地我們討論到中國設計的刻板印象。比如已經不那麽中性的“新中式”,比如如今被淘寶用爛了的“原創”,又比如涵義覆雜的“生活方式”,還有好像總和中國總是脫不開關系的“山寨”。

這些詞匯有著它們特殊的文化背景,也直接地展現了,在它們被廣泛使用的那些時間里,設計在中國處於什麽樣的階段。

在訪問的過程里,我們的受訪者逃不開談及這些詞匯。但也正因此,它們都被賦予了更深、更廣的涵義。例如,HC28的厲建偉認為,“山寨”雖然對原創是一種是傷害,但它也潛在地打通了中國的供應鏈。而Carl Hansen & Søn的Alexander Schandorff則覺得中國消費者非常願意學習,Tom Dixon把中國市場形容為一種特殊的景觀……

我們將這些語句一一編輯,配以對應頁碼。希望讀者在開卷之初,既能概覽書中的受訪者,也能對這十年的中國設計留下一個生動、不刻板的印象。


「2014-2023,9個章節與4個維度」


我們將2014年起的每一年設定為一個章節,包含2014年以及之後的9年,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探討這個行業十年之間的轉變。

2014年作為一個新起點,數年積累的中國設計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的階段;2015年,新生中國設計品牌在各自創業階段跌跌撞撞的同時,以各自的方式對抗著“山寨”;2016年,一批年輕的獨立設計師開始浮現在人們的視線中;2017年,第一批進入中國的海外品牌,已經積累出了屬於自己的市場觀察;2018年,傳統手藝與現代設計的融合開始有了更多元的表現;2019年,幾年的行業積累到了一個更成熟的階段;2020年,疫情讓獨立設計師向內尋找自由創作的可能;2021年,海外品牌也在特殊的疫情期間建立新的方法;2022年,三年向內自我觀望,讓中國設計的自信在工藝、美學、藝術層面都有了不同的表達……

我們的36組受訪者,一一對應於每一個年份,以36篇獨立報導呈現。他們或許都在對應的年份里經歷了各自特殊的事件,也以他們珍貴的親歷視角分享了那一年前後所發生的與他們所看到的。

這些訪問不僅呈現設計本身在中國的演化,也從品牌的角度探討供應鏈的合作方式、傳播形式的變化;此外,市場與消費者的特性也在受訪者的講述里被勾勒出了樣貌。


「當我們談論未來,也在見證過去」


文章的最後一個章節,我們意圖請受訪者討論下一個十年,無論是品牌層面、設計層面或是市場層面,這個行業在中國會迎來什麽樣的新挑戰。

在這些宏大的問題被拋出去後,我們得到了許多實際、細節豐富的回答。每一個受訪者,也因各自的經歷、所實踐的方向之不同,給出了多種答案。

就像最初提到的那樣,當我們探討設計在中國的這十年,“設計上海”就像一個線索貫穿其中。因此在這本書中,我們還特別策劃了《驗證集:設計上海十年記錄》,以風琴頁立體裝幀,呈現“設計上海”十年間的大事記。作為一個行業的推動者與參與者,它所經歷的十年也與受訪者的十年形成一種相互驗證。

在訪問和內容即將收尾的時候,我們討論起這些密集的訪談給我們帶來的感受。才發現,這些年來當我們同樣置身其中時,從來不曾有機會這麽強烈地體驗時間所帶來的變化。

我們與書中這40位受訪者,或更多尚未被這本書所訪問的行業人,似乎都經歷著當初同樣的出發點——在最開始時候,我們中沒有一個人對這個行業、對自己所做的事情有所把握——幾乎所有人都形容自己的選擇是“冒險”。但正因為這樣未知卻又莽撞地邁出了一步,每個人漸漸地走出了自己的路途,也匯聚成了一個更廣闊的景象。

-
開本:23.6x20公分 / 18x11公分(共兩冊)
頁數:284
語言:中文、英文
出版:設計上海

書籍拍攝:許曉東 XDstudio

Additional details


Related Products